兵团政务网 无障碍浏览

中国水利报:干旱之年何以“粮满仓”

发布时间:25年07月24日 信息来源:中国水利报 编辑:赵宇
【字体: 打印本页
作者:王鹏翔

  从长江之滨到黄河两岸,从华北平原到东北粮仓……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,金黄的麦子颗粒归仓。

  7月10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,今年全国夏粮产量2994.8亿斤,总体保持稳定,获得了丰收。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,夏粮丰收为全年粮食丰收赢得了主动。

  这是一个丰收年,也是一个干旱年。今年以来,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11%,北方冬小麦主产区耕地受旱较常年同期略偏重。

  “粮满仓”背后是水利灌溉的强力担当。去冬今春以来,水利部指导各地水利部门及早谋划部署,提前蓄水、科学调水、智慧管水,最大程度保障农业生产用水需求,为夏粮丰产丰收打下坚实的“水基础”。

  多源头找水——

  “蓄引提调”全方位保障水源

  旱情的苗头在今年年初显露端倪。陕西、河南等地部分地区相继出现旱情,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,可能直接影响农作物开春后“喝”的第一口水。

  等待“老天下雨”,不如主动出击,将水源保障的“决定权”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
  在陕西交口抽渭灌区,灵活运用错峰灌溉、蓄墒灌溉和长历时连续供水的方式,全力保障作物灌溉用水。

  “从正月初六至5月13日,灌区渠首引水1.4亿立方米,比往年多了近一倍。”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总规划师、灌溉科科长韩延安说,今年交口抽渭灌区的夏粮亩产达1200斤,较2024年实现增产。

  增加调蓄能力,深挖供水潜力。随着农作物生长,当现有水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,科学调度、优化水资源配置成为缓解旱情下用水紧张的关键一招。

  4月29日,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抗旱保供水会商会上强调,要超前分析旱情影响,科学精准调度黄河、海河、珠江等流域骨干水工程,全力确保旱区城乡供水安全和北方小麦主产区抗旱用水需求。

  以流域为单元,系统谋划、综合统筹的水资源调度,为守牢抗旱安全底线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
  在淮河流域,水利工程通过“蓄、引、提、调、节”一体化手段,千方百计增加有效水源。16座大型水库为河南补水12.03亿立方米,南湾、鲇鱼山、昭平台等121处大中型灌区抢抓时机开闸引水,保障了640万亩冬小麦灌溉用水和243万亩机井灌溉补源用水。

  在黄河流域,黄河干流上中下游控制性水库在灌溉关键期全部进入抗旱调度模式——

  抢时间!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通过专业模型模拟小浪底水库不同下泄流量、水库水位及水量变化、下游河道流量等,实时调整水库调度方案,前瞻性预留调整空间。

  “接力跑”!龙羊峡、刘家峡水库侧重为上游补水托底,三门峡水库接力调控、削峰填谷,小浪底水库作为下游“总开关”,精确控制下泄流量过程与水量分配。

  今年以来,龙羊峡、刘家峡、万家寨、三门峡、小浪底等骨干水工程累计向下游补水92亿立方米,河南赵口、三义寨、人民胜利渠等32处大中型引黄灌区累计引水14.8亿立方米,保障了1300多万亩冬小麦灌溉用水和297万亩机井灌溉补源用水。

  汩汩清流,滋润了干渴的农田,稳住了丰收的希望。

  全过程管水——

  大中型灌区发挥抗旱“主力军”作用

  “平均亩产1300斤!”种粮大户张夏笑容满面,“这旱天要是不能及时浇上水,还不知道会是个什么收成。”

  在交口抽渭灌区,今年种了600亩小麦的张夏更加深切感受到水之于夏粮生长的关键作用。

  交口抽渭灌区今年小麦普遍灌溉2~3次,其中浇一水的耕地有8.6%,亩产920斤;浇二水的有49.3%,亩产1140斤;浇三水以上的有42.1%,亩产1340斤;而灌区周边旱地小麦亩均产量仅在260斤左右。

  “今年夏粮生产能有一个好收成,水利功不可没!”张夏坦言。

  灌溉对粮食生产至关重要,有水无水“两重天”。当前,我国耕地灌溉面积超10.8亿亩,2024年耕地灌溉面积上生产的粮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0%。

  “大中型灌区亩均产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.5倍到2倍,是旱地的2.5倍到3倍。”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副司长许德志说,灌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当之无愧的“主力军”。

  今年以来,各地水利部门抢抓时机开展冬春修,加快完成灌区项目和灾毁灌排工程修复,解决渠道输水不畅、卡点堵点问题,补齐灌排体系短板。各地水毁水利设施加快修复,已在今年春季农业生产中发挥效益——

  在河南,人民胜利渠灌区通过实施现代化改造,骨干工程输配水条件大幅度改善,骨干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.536提高到0.609,灌溉周期平均缩短8天。

  在陕西,港口抽黄灌区岳丰灌溉系统建成通水,铺设输水管道近48公里,精准调配水资源,大幅度提升灌溉节水效率,有效缓解了旱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。

  灌区修建好,农业有保障。在今年江河平均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三成的情况下,修葺一新的灌区成为抗旱保灌的核心力量。

  水利部指导各地水库灌区精准调度下泄流量、水量,河道灌区精准调控河道泄放流量、过程,逐灌区、逐时段做好全过程灌溉保障。

  大禹渡灌区所在的山西省芮城县连续16年被评为“全国产粮大县”。面对今年的干旱气候,大禹渡灌区发挥抗旱“主力军”作用,科学编制灌溉方案和计划,合理调配水资源,千方百计满足粮食作物灌溉用水。

  “我们改善灌溉条件,缩短灌溉循环周期,实现新增农田水分供应,降低了干旱损失。”大禹渡扬水工程服务中心主任董曾武说。

  自2月10日春浇工作启动到5月底结束,大禹渡灌区累计提水5349万立方米,比春浇历史最高年2019年增长31.5%,为保障灌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。

  据统计,今年春灌期间,全国累计灌溉供水570亿立方米,灌溉面积4.3亿亩。其中,5500余处大中型灌区累计灌溉面积3.3亿亩,实现灌区里无旱相。

  细微处节水——

  从源头到地头算好“用水账”

  越是干旱,越需要统筹用好流向田间的每一滴水。

  近年来,我国节水灌溉事业取得显著成效。“截至2024年年底,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6.38亿亩,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4亿亩,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从402立方米下降到342立方米。”许德志介绍。

  在今年的抗旱“持久战”中,“精细节水”依然是各地各灌区掌握灌溉主动权的“制胜一招”。

  在陕西东雷抽黄灌区,覆盖全灌区13.3万名用水户和23.3万个灌溉田块信息的数据库,在今年抗旱保灌中发挥了大作用:耕地位置、田块面积、作物类型等信息一目了然,助力灌溉最优方案快速生成。

  “我们按照不同作物受旱和实际用水情况动态调度配水流量,适时安排轮灌计划,确保不同作物均衡受益。”灌区信息管理科科长刘卫东介绍。

  从陕西看全国,数字孪生技术正悄然改变传统的农业灌溉模式——数据上“云端”、调度有预演、操控可远程,田间地头流动的水多了不少科技范儿。

  今年春夏灌,水利部依托49处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成果,指导各地加强相关信息融合应用,自动生成并适时优化调整智慧灌溉方案,推动实现农田灌溉自动化、灌溉方式高效化、用水计量精准化。

  作为全国数字孪生先行先试建设灌区之一,山西昌源河灌区通过构建数字孪生系统工程,推动灌溉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,成功应对旱情。

  “今年春灌前,灌区综合管理平台就根据土壤墒情含水率、水源来水量预测等信息,推演出每个地块不同时间的需水量,为我们制定全年灌溉计划、指导农户灌溉定下了一个‘主基调’。”昌源河水利服务中心信息化负责人李刚介绍。

  在灌水过程中,随着气候条件、农户灌溉需求等因素不断变化,平台还能随之调整灌溉计划——模型会考虑灌溉过程中的变量因素,不断校正参数,调整灌溉方案。

  什么时候放水?放多少水?这些过去靠人工估算的问题,如今都可以靠科技精打细算,为灌区在干旱天气下保障农业生产增添了更多“硬核底气”。

  多水源联合调度、灌区设施改善、科学精准灌溉……在今年旱情下,大中型灌区作物依然稳产增产——

  河南商丘市三义寨灌区夏粮亩产1300斤,较去年增产约200斤;安阳市漳南灌区亩产较去年增产100斤;陕西交口抽渭灌区小麦平均亩产1200斤,较去年丰产;山西大禹渡灌区夏粮平均亩产较2024年增107斤,增产11.9%,与常年相比增产15.8%……

  放眼沃野田畴,新插的水稻秧苗茁壮生长,新播的夏玉米、夏大豆披上新绿。经历了干旱考验的“大国粮仓”,在汩汩清流的滋养下,正在孕育新的丰收希望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