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以来,黄淮西部、西北东部、西南等地降雨、来水偏少,旱情持续发展,农作物生长面临挑战。各地水利部门迅速行动、多措并举,科学调度水资源,让汩汩清水流入田间地头,为农作物送去生机,全力筑牢粮食丰收根基。
“供水特别给力”
初夏时节,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故市镇板北村,一株株小麦郁郁葱葱、穗粒饱满。与此同时,交口抽渭灌区的南干渠正有序进行春灌工作。“今年春灌从正月初六就开始,将近100天没有停歇,近30年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。”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总规划师、灌溉科科长韩延安说,“所有小麦都灌了两水,有的甚至灌了三水。小麦的麦穗颗粒可以达到40粒左右,亩产预计在1000到1200斤之间。要是没有灌区及时供水,在无有效降雨的情况下,小麦根本无法有如此良好的长势。”
自4月份起,交口抽渭灌区周边降雨量较往年同期减少将近九成。交口抽渭灌溉中心副主任李浩清说,灌区全力克服渠首引水枢纽改造的施工影响,边建设边运行,利用临时进水闸,实行错峰灌溉、蓄墒灌溉、长历时供水,让小麦“喝饱喝好”。
望着随风摇曳的麦穗,板北村种粮大户张夏难掩喜悦:“供水特别给力,小麦几乎没有受到干旱影响。只要水肥跟上,今年亩产可能比去年还高。”
在旱情常发的安徽,水利部门全力供水保丰收。“去年10月份以来,降雨来水持续偏少。我们加强监测预警,及时调整供水方案。”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党委书记、局长吕平说,今年以来,淠史杭灌区合计供水5.66亿立方米,其中农业灌溉引水1.8亿立方米,全灌区已完成水稻栽插面积约130万亩。
灌区全面“焕新”
从关中平原到江淮大地,一场以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为核心的灌区“焕新行动”全面展开。“十四五”规划实施以来,淠史杭灌区实施27个单项工程的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,整治改造支渠以上骨干渠道19条,新建、加固、重建各类渠系建筑物682座,灌区粮食年产量达148亿斤,占全国的1%。
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孙岗乡的沣西干渠胜天支渠,过去存在输水系统不畅、渠系建筑物老化损坏等问题。如今,得益于淠史杭灌区的现代化改造,老旧的水闸被拆除重建,新修的护砌给渠道披上“铠甲”。叶集区农业农村(水利)局局长万汉亿说,改造后,支渠的灌溉受益面积为2.74万亩,输水能力大幅提升,渗漏问题也得到解决。
作为我国首个大型引黄自流灌溉工程,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灌区在“十四五”期间持续加大建设投入,构建从水源、骨干输配水渠系到田间的灌排工程体系。河南省人民胜利渠保障中心副主任王孟桢说,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完成后,可改善灌溉面积71万亩,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14万亩,灌区粮食亩均产量由改造前的595公斤,增加到现在的656公斤以上。
数据显示,我国已建成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,形成相对完善的蓄、引、提、输、排水工程网络体系,耕地灌溉面积持续增加。
挖潜农业节水
农业是用水大户,也是挖潜所在。长期以来,农业水价机制不健全、计量设施不完善、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制约着农业节水进程。“最核心的难点,是改变农户的习惯与认知。”吕平说,淠史杭灌区逐步推广农业用水权改革,创新节水奖励等举措,在不增加农民种粮负担的基础上,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。
李浩清说,交口抽渭灌区持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,试点丰枯季节水价制度,依据灌区多年不同时段供需情况,对国有骨干供水价格在现行标准基础上浮动15%,末级渠系收费标准不变。通过发挥价格杠杆作用,促进农户节约用水。
在河南省获嘉县冯庄镇屯街村,农业用水户协会正成为保障农业用水的坚实力量。协会成员化身政策宣传员和秩序守护者,深入田间地头,耐心解读灌溉政策,维护用水秩序。
“以前群众浇水缺少组织,有时候上游农户都浇两次水了,下游农户还没见到水。”协会成员杨荣新说,如今成员们会在田间巡逻,维护灌溉秩序,过去需要一星期浇完的地,现在四到五天就能完成。
地里“看”,云端“算”
在河南省新乡市水利部灌溉试验总站的试验研究基地,看似寻常的农田下,暗藏着一套精密复杂的监测网络。地下廊道两侧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各种传感器,科技感满满。
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副研究员秦安振说,这是“地眼”的一部分。“地眼”即地中渗透仪,内部埋设2560组传感器,实时在线测量作物水分、温度、盐分等指标。通过“地眼”,研究者能监测天上水、地下水、土壤水、灌溉水之间的转换过程。
“我们还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合作,开发基于数值天气预报的1-9天中期土壤墒情预测系统,每周更新黄淮海地区冬小麦—夏玉米土壤墒情预测数据。”水利部灌溉试验总站常务副站长刘战东说。
在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调度中心的电子大屏幕上,灌区水情、雨情、墒情和水闸控制等各类数据尽收眼底。淠史杭总局横排头管理处闸坝管理所所长张海霞介绍,灌区利用数字孪生系统,打造供需水预测及配置模型,编制灌区年度水量配置方案,合理安排各地供水量。
从地下“地眼”到云端“大脑”,从数据监测到智能决策,科技创新正重塑农业水利发展格局,以智慧之水浇灌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希望田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