兵团政务网 无障碍浏览

为胡杨“让路” 让生态“生根”

发布时间:23年10月09日 信息来源:兵团日报 编辑:
【字体: 打印本页
作者:

二师三十八团八连职工、护林员买买提·买素甫的一天,是从巡护胡杨林开始的。

9月10日9时,吃过早饭后,买买提·买素甫带上干馕和一个两升容量的大水壶,骑上摩托车,驶往他负责的那片3万亩封育原始胡杨林区。

“绿色长城看兵团·环塔行”全媒体报道团队一行乘车和买买提·买素甫一起来到了林区,跟随他的脚步,开始巡护工作。

掏出手机,打开生态护林员巡护APP,买买提·买素甫一边操作一边告诉记者,今天,他要按照软件上规划的路线,完成近80公里的生态林巡护任务。

走进林区,只见起伏不平的沙漠上,数千棵胡杨傲然挺立。粗壮的树干上生出分枝,分枝之上又冒出细密的枝条,枝繁叶茂,生机勃勃。在胡杨树的底部,密织如网的根系将沙土紧紧“抓”住,随着风力吹蚀,胡杨树根部逐渐变成了一个裸露在地表的球状沙包。

“胡杨是防风固沙的好手。它扎入地下深处的根部,能紧紧‘抓’住半径二三十米内的沙土,固牢近一亩沙地呢。”买买提·买素甫说,“如果沙漠里刮沙尘暴,来到胡杨林内,风就会减小不少。”

胡杨木质柔软,耐旱耐涝,生命力顽强,距今已有6500万年以上的生存历史。说到新疆胡杨,有句话为人津津乐道:“生而千年不死,死而千年不倒,倒而千年不腐。”

维吾尔语称胡杨为“托克拉克”,意为“最美丽的树”。买买提·买素甫说,等到10月下旬,经过秋霜的洗礼,胡杨树叶会变成金黄色,整片胡杨林金灿灿的,美不胜收。

沙漠中,摩托车上不去的地方,就需要靠双脚来走。我们跟着买买提·买素甫的步伐,继续向林区深处行进,看到一棵叶片发黄、树叶掉落明显的胡杨,他疼惜地摩挲了几下树皮,赶忙用手机将树木情况拍照上传到生态护林员巡护APP。

买买提·买素甫说:“现在,我们看到生长异常的胡杨,可以及时用手机软件上报。用不了多久,就会有林业专家来为它‘诊治’。”

看着大片天然胡杨林,买买提·买素甫的眼神里透出骄傲,他对记者说:“胡杨林是荒漠与团场之间最重要的生态屏障,我和这里的每一棵树都有深厚的感情。”

不只是买买提·买素甫,在三十八团,人们对胡杨树的感情,融进团场的每一个角落。

走在三十八团中心道路——阳关大道上,一棵矗立在马路正中间的胡杨树吸引了记者的目光:来往的车流似乎习惯了绕着这棵树行驶。树干周边,一圈矮灌木和红色围栏将它保护起来。胡杨树的树干上,还挂着一张蓝色的“身份证”,上面注明了科目、树种、树龄、编号等信息。

“古树是活的文物,是这片土地历史的见证。团场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保护胡杨很重要。”三十八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师海涛说。

2010年,三十八团自沙漠之上拔地而起,在建设之初就提出了“古树不迁移,实行原地保护”的思路,在团场开发建设时保留了所有原生胡杨。

一块60亩的高标准农田里,错落地长着几十棵大大小小的胡杨。这对于种植户而言,不利于开展机械化作业,绕着胡杨耕种,意味着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。

“不管是古胡杨还是小胡杨,都要全部保留下来,种植户对胡杨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了。”三十八团九连党支部副书记、连管会连长吕志明说,“团场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,能一定程度提升地下水位,对原生胡杨起到补水的作用。”

道路绕树走,规划以树先。小区里、公园内、农田中、道路旁,处处可见胡杨的身影,它们与三十八团共同成长。

昔日黄沙遮天日,如今荒漠变绿洲。十几年来,三十八团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沙漠化治理,森林覆盖率由“十二五”末的17%提高到如今的46%。守绿、护绿、爱绿,三十八团为胡杨“让路”,让生态“生根”。